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tài)流變。
大到昆曲、京劇,小到吹糖人、編掃帚,我們國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多,每個地方都有專屬于自己的非物質遺產。
就拿我們所在的四川來說,除去省級、地方等,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就有將近500項,項目包含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傳統醫(yī)藥、民俗等方面的傳統技藝。
其中,蜀繡、川劇、沱牌曲酒傳統釀制技藝是四川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冊中,成為最出名的項目之一,今天沱哥就來跟大家聊聊這3項著名的“非遺”。
蜀繡:一針一線是底蘊
說道四川非遺項目,蜀繡必須有姓名。去年李子柒穿過一件令人眼前一亮的“蜀繡紅衣”,其上面的花紋圖案就是蜀繡的一種。
著名歌手李宇春還曾為推廣四川的蜀繡文化而演唱了一首紅遍大江南北的《蜀繡》,歌詞則由其四川老鄉(xiāng)郭敬明所寫。
該歌曲中竹笛、古琴的婉轉清揚與李宇春清冽與溫暖交織的獨有唱腔,將繡娘心中的柔情百轉和貞烈氣節(jié)完美的統一起來,古意十足而又時尚新鮮,令人驚艷。
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其特點是針法嚴謹、變化豐富、富有立體感。
運用蜀繡做成的衣服,整體看起來美觀大方,氣韻十足。它是在一種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
蜀繡作為四川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自古以來就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蜀繡針法有12大類,130余種之多,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繡之首。
川劇:瞬息之間換張臉
還記得火遍全網的「變臉」嗎?變臉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它只是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我們將其稱之為:臉譜。
如今臉譜成為了當今賞川劇的一大特點。但川劇可不只有臉譜,它是由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
川劇分小生,須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chuàng)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
沱牌曲酒傳統釀制技藝:濃縮的智慧
得益于我們獨有的六糧工藝秘方、生態(tài)貯藏環(huán)境以及「六糧釀造工藝」,沱牌酒以“陳香舒適、柔順協調、甜凈”的獨特口感,以及好喝不上頭、不辣口的特點聞名于世。「六糧釀造工藝」便是改革創(chuàng)新于至今1300余年歷史的“沱牌曲酒傳統釀制技藝”。
“沱牌曲酒傳統釀制技藝”經過唐代「春酒」、明代「謝酒」釀酒工藝發(fā)展而來,在明清時期走向成熟。該技藝已于2008年6月7日被國務院(國發(fā)[2008]19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沱牌曲酒傳統釀制技藝”依靠川中特有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以及我們的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區(qū)內,歷代釀酒師言傳身教,口耳相授,方延續(xù)至今。
該技藝經過一代又一代舍得釀酒匠人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融合現代科技的基礎上,演變?yōu)槿缃竦摹傲Z釀造工藝”。
作為該技藝保護單位,我們尤其注重對“沱牌曲酒傳統釀制技藝”的生產性保護,正在以“泰安酢坊”基礎上,建設具有唐、明、清及民國時期風格的“沱牌曲酒傳統釀制技藝”傳承基地——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區(qū)。
30多年前,舍得酒業(yè)面向全國首次提出“生態(tài)釀酒”前瞻性理念,建立起中國第一座釀酒工業(yè)生態(tài)園——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區(qū)。
現如今,占地650萬平方米的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區(qū),一方面在園區(qū)內前后種植樹木超過400萬棵,整體綠化率達98.5%;另一方面,投入巨資修建了泰安作坊、312生態(tài)制曲中心、生態(tài)糧倉、生態(tài)釀酒車間、陶壇貯酒庫、定制中心展廳、智慧包裝工場、舍得藝術中心等項目。每年都有無數游客慕名而來。
這些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不僅為探尋白酒的起源發(fā)展、深刻認識了解傳統釀造科技的歷史軌跡提供了豐富的資訊,更為繼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釀造技藝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國內知名酒企,繼承和發(fā)展中國白酒文化,我們一直在努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全體炎黃子孫的共同財富。
不管是已經例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蜀繡、川劇、沱牌曲酒傳統釀制技藝,還是其他沒有記錄在冊的“非遺”,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都是我們繼續(xù)發(fā)展的基石,繼承和發(fā)展中華傳統優(yōu)秀文化,我們義不容辭!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xiāng)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