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的傳統佳節,春節沉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道德整合功能,也是維系華人精神的紐帶。然而近年來,人們已經鮮明地感受到傳統年俗漸行漸遠,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
鑒于春節的重要意義,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河南省委會主委張震宇提交了《關于將春節申報為人類非遺代表作的提案》,建議將春節列入申報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預備名單,進而申報人類非遺代表作遺產,以推動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
張震宇建議,首先要加強春節文化資源挖掘,加強對春節文化表達意義的研究,拓展社會傳播,強化大眾的社會認知,為春節申遺做好資源儲備。其次要發揮春節的大眾主體性,吸引群眾主動參與文化活動,為春節申遺筑牢群眾基礎。此外,還應推動春節的創新性傳承,建構符合時代的春節禮儀禮俗新形態,為申遺做好功能示范。最后,要增強春節的國際影響力,把春節打造為海外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為春節申遺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對于春節在華人社會乃至人類非遺領域的意義,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馮驥才早在十幾年前就曾撰文《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遺》認為: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救山村鄉野里那些有失傳危險的古老藝術,也要救人們不經意中可能丟失的“年味”。因為,無論是文化價值還是精神內涵,春節都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介紹,自2004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我國恪守公約精神,切實履行締約國責任和義務,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目前,我國共有42個項目列入,位居世界第一(7個項目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4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個項目入選優秀實踐名冊)。
各締約國申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項目,須符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操作指南規定的列入標準,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進行評審。
關于將“申報春節為非遺”的呼聲近年來在全國兩會上也已有多次出現。例如,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鶴壁市財政局建設科科長袁江華2016年就曾在大會提交的建議中,呼吁盡快推動中國春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