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陜西學子走近非遺:探訪非遺博物館,感受民俗文化美
西安仲夏驕陽照,非遺體驗揚自信。7月21日,長安大學赴陜西西安、銅川“秦繡風韻·傳承千年”暑期社會實踐隊到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與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參觀學習,旨在深入了解陜西省優秀非遺文化,感受陜西民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厚重悠遠,探索非遺文化在互聯網時代傳承和發展的新模式、新方法,讓其得到更好地傳承和創新,并在實踐中不斷堅定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為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聆聽民間故事,感受民俗魅力
走進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透過件件作品、張張圖片以及多媒體展臺,實踐隊員們看到了陜西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以及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形態各異的石刻、精美華貴的耀州窯瓷器、色彩鮮艷的洛川刺繡等多種民俗作品保持了純粹、質的原生態風貌,展示了陜西省非遺文化的絢麗多彩。
圖為實踐隊員觀看民間刺繡作品。周恩元 攝
在剪紙大師庫淑蘭的大幅彩貼剪紙前,工作人員給隊員們講解了“剪花娘子賜福”的感人故事,構圖大膽、人物形象飽滿、色彩鮮麗的精美剪紙給隊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老太太,將自己一生的艱難困苦,寄托于美好的剪紙世界中,將一幅又一幅五彩繽紛的彩貼剪紙呈現在我們面前,徜徉在藝術的海洋里,創造著一個屬于自己的五彩斑斕的世界。”一個個非遺文化背后的故事讓實踐隊員紅了眼眶,深深感嘆。
陳列館中風格典雅的西安鼓樂、神情各異的五彩面人以及惟妙惟肖的木雕版畫,讓實踐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了民間智慧與非遺文化的魅力。參觀結束后,實踐隊員表示,在感受完純粹、質樸的原生態非遺風貌后,對陜西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有了更強烈的責任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空間,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文化資源。
參觀民間作品,體驗非遺風韻
走進西安市非遺博物館,一件件風格獨特的民俗作品呈現在實踐隊員眼前,令人印象深刻。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隊員們了解到館中陳列了20000多件民間藝人或傳承者的民俗文化作品。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陜西刺繡作品展。周恩元 攝
走進第一陳列廳,大型泥塑作品《關中記憶》讓隊員們嘆為觀止。透過各個泥塑,實踐隊員看到了上個世紀中期關中人民農耕生活的勤勞景象。實踐隊員感慨到:“這眾多泥塑人物,形象生動地展現了老一輩人看電影、趕集、觀看秦腔表演的日常生活畫面,靜靜講述著關中故事。這樣優秀的非遺文化值得我們傳承下去。”
第二陳列廳內,面塑組群《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深深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穿著各民族服飾的112位男女同胞,載歌載舞,動作傳神。從他們各不相同的舞蹈、服飾、樂器中,實踐隊員們看到了各民族獨有的文化特色,感受到了各民族豐富的文化底蘊。此外,動態風箏《中華巨龍》,神采飛揚,也讓隊員們眼前一亮,竹編藝術、各式皮影,甚至工藝原材料,都生動展現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第三陳列廳中,通過塊塊資料展板,實踐隊員們看到了傳承人“走基層、進萬家”,講述非遺知識的精彩場景,看到了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等“走出去”的活態展演,看到了非遺傳統技藝大賽、民間美術精品展等精彩畫面,更看到了非遺文化的光明前景,更加堅定了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決心。西安市非遺博物館,通過數字多媒體技術、展柜實物與現場講解的完美結合,將原本靜態的平面展示,變成了栩栩如生的非遺畫卷,生動展現了陜西非遺文化的豐厚底蘊!
圖為實踐隊員在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前合影。 周恩元 攝
通過此次參觀,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陜西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與勞動人民的智慧孕育了眾多的文化遺產。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人類社會文明的成果,是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不斷探討非遺文化在互聯網時代傳承和發展的新模式、新方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揚光大,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平臺,不斷增強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夢幻西游》電腦版非遺守護計劃第五站——民族樂器制作技藝。為了讓更多人接觸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了解五弦琵琶,夢幻西游與滿瑞興合作,通過最新的途徑,宣傳最傳統的文化。此次聯合旨在讓更多年輕人了解琵琶,共同守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非遺是歷史的回聲,也是先輩智慧的結晶,更是華夏兒女共同的記憶與財富。請圍繞“非遺”這一話題,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或觀察,講述一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故事。火壺表演展現的不僅是美麗的景象,更是傳統文化的承載。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日前發布“第一批上海市非遺傳承人社區傳承工作室”名單。華興富:1946年生,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撕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
1.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是什么時候提出來的?25屆大會上通過《保護傳統文化和民俗的建議》,用“傳統文化和民俗”來表述“非物質文化遺產”。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最終明確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