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活態化”傳承非遺 浙江南潯激活傳統文化生機活力
南潯第十四屆魚文化節(資料圖)。 陸志鵬 攝
中新網浙江新聞12月21日電(施紫楠 陸志鵬)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文化禮堂內,絲竹傳人楊培根正在教村民學絲竹,清新典雅的絲竹管弦樂回蕩在古樸優雅的禮堂上空。
楊培根14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學藝,當時,絲竹在荻港盛行,村里很多人都會演奏。隨著時間推移,這項民間藝術漸漸被“淹沒”。
“一般人學精、學好并不容易,所以我特別希望這項民間藝術能代代相傳,不斷發揚光大。”楊培根說。
令楊培根開心的是,這些年,和孚鎮綜合文化站組建起了絲竹班,已經連續在和孚鎮民當村文化禮堂、新荻村文化禮堂、重兆村文化禮堂和長超村文化禮堂授課,古樸的絲竹民間音樂重新恢復生機。
2016年,荻港民間絲竹成功入選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7年,荻港民間絲竹獲浙江省“非遺薪傳獎”。
俯瞰和孚水域。 陸志鵬 攝
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傳承好、保護好。為此,和孚鎮加大非遺傳承和保護的資金投入、政策投入與文化引導,優化非遺傳承人的生存環境,提升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文化氛圍。
目前,和孚鎮共有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6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荻港民間絲竹、舞龍、馬燈、運河船拳等成為各大主題文化節的亮點。
眼下,這些非遺資源,正融入民眾生活、融入旅游發展,助力當地文旅融合。
魚文化節現場(資料圖)。 陸志鵬 攝
近年來,依托桑基魚塘系統和厚重的千年漁文化,和孚鎮正打造出一個以古村、民俗、美食、非遺為特色,融魚、桑、農、耕、橋、水為一體的江南水鄉魚桑樂活小鎮。
“下一步,我們將從‘傳承、體驗、度假’3個層面,助力非遺資源有效地轉化為旅游資源與文創產品,進一步豐富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核,激發傳統文化的生機活力。”和孚鎮相關負責人說。(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