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屆中國非遺舞蹈展演引思考:傳統舞蹈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南豐跳儺、奉賢滾燈、鼓子秧歌、蚌埠花鼓燈、羌族羊皮鼓舞、朝鮮族農樂舞……“上海之春”參演項目“民族瑰寶·舞之傳承”首屆中國非遺舞蹈展演5月5日晚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演,18個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舞蹈節目輪流登場,有柔美也有豪放,有熱情也有詼諧,呈現出傳統文化的多元魅力。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首屆中國非遺舞蹈展演現場
這樣一場難得一見的非遺舞蹈集中展演不僅帶給觀眾驚喜,也給來自全國各地的表演者、研究者、教育者帶來了新的啟發和思考。5月6日上午,他們齊聚上海文藝會堂,在中國傳統舞蹈發展論壇上共同探討傳統舞蹈的過去和未來。
傳統舞蹈的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
原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屈盛瑞提出,目前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舞蹈類項目共有113項,占總數的9.1%。然而,過去20年間,許多傳統舞蹈形式正在飛速消亡。上個世紀90年代調查統計出的2100個傳統舞蹈項目,如今已經消失了853個,河北、山西等中原地區三分之二的舞蹈項目全部消失。因此,傳統舞蹈的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
在此次非遺舞蹈展演上,山東省招遠市實驗幼兒園的孩子們表演的《我和爺爺踩高蹺》廣受好評。作品將海陽大秧歌的動作和“踩高蹺”的舞蹈技藝,揉于學齡前幼兒舞蹈動作中,風格濃郁、充滿童趣。一群小娃娃和爺爺學踩高蹺、鬧秧歌的形象特別有觀眾緣,也讓人感受到民族文化傳承的希望?!段液蜖敔敳雀哕E》的編創者是原煙臺市群藝館館長張蔭松。從看、學、到提煉創作、編寫教材,張蔭松為海陽大秧歌的傳承付出了60年的心血。但他說,60年還不夠,非遺舞蹈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幾代人的持續努力。
四川省阿壩州歌舞團帶來了羌族羊皮鼓舞《羌山祈雨》。據該團團長王文芳介紹,每逢春耕之際的“祭山”活動和“羌年”活動,羌族的羊皮鼓舞隊都會擊鼓而舞,祈祀萬物。王文芳認為:傳承必須扎根于民間。我們要推動本民族的孩子學習本民族的傳統藝術,進行有地域特色的傳承,有文化表達的傳承。
此外,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的南豐儺舞,包含400多種語匯、50多種基本步伐的蚌埠花鼓燈,舞蹈陣式變化莫測、氣勢磅礴的山東鼓子秧歌,都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屈盛瑞鼓勵舞者和學者們走出劇場、走出象牙塔、走出研究所,深入到田間地頭,從原生態的非遺傳統舞蹈中汲取豐富營養,推動中國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要處理好傳承與發展的關系
羌族羊皮鼓舞
首屆中國非遺舞蹈展演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側重傳承,盡力呈現原汁原味的非遺傳統舞蹈,下半場則更多的是運用非遺傳統舞蹈的元素進行創作,展現傳統舞蹈的當代發展。比如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帶來的《跳魁星》就得到了不少專家的好評。作品在傳統的“魁星點斗”基礎上進行了濃縮提煉,既呈現了濃郁的民俗特色,又帶來更豐富的藝術享受。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認為,首屆中國非遺舞蹈展演很好地反映出各地專業藝術院校和群文機構對非遺傳統舞蹈的傳承發展,這些成果來自于對非遺傳統舞蹈的充分學習、細致觀察和深刻反思。他希望,未來類似的展演可以更多地從鄉野村莊請來農民表演者,帶來地地道道的非遺舞蹈演出。原生態的演出和專業團隊加以提煉和再創造的演出可以相互對比相互交流,因為兩種形式的傳承都非常重要。
展演上,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的反排苗族木鼓舞《一抹紅》和北京舞蹈學院帶來的南豐跳儺《開山》都讓觀眾印象深刻。北京舞蹈學院院長郭磊提到,中國傳統舞蹈不僅要注重傳承,也要注重傳播。2013年儺舞作品《Mask》(面具)曾在英國演出,引發國際舞蹈界對中國傳統舞蹈的關注和研究。后倆,舞劇《儺·情》在海外演出的反響也讓人看到了中國傳統舞蹈的國際吸引力。
中國傳統舞蹈發展論壇現場
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認為,中國傳統舞蹈的傳承方式是多樣的,可以在鄉野,也可以在城市,可以在劇場,也可以在室外廣場。最重要的是讓人們明白,這些古老的傳統舞蹈從哪里來,未來可以往哪里去。上海舞蹈家協會主席辛麗麗表示,希望中國非遺舞蹈展演可以在上海繼續辦下去,通過對中國傳統舞蹈的持續挖掘和探討,為中國舞蹈事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啟示。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
非遺手工制作活動是一項極具文化魅力和創意的活動,它涵蓋了眾多中國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精髓。親手制作香篆,不僅可以感受香道的獨特魅力,還能體驗傳統文化的韻味。腰扇制作:體驗中國傳統工藝的瑰寶,親手制作一把精美的腰扇,感受其獨特魅力。你可以親手
相約花朝為主題的文化盛宴如期綻放。“我已經連續三年來參加花朝節了,在這里我不僅展示作品,更講述非遺文化以及張店女紅坊背后的故事。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場持續兩天的非遺文化盛會,不僅搭建起非遺活態傳承的立體舞臺,更通過文化+旅游的創新融合,讓傳
近日,記者從荊楚理工學院獲悉,該校藝術學院教授劉曉靜組織推薦的傳統舞蹈——《蓮湘》成功獲批荊門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