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傳承人常駒成。
陜西文化產業網訊(記者 白琳)俗話說:“華夏文明十年歷史看深圳,百年歷史看上海,千年歷史看北京,五千年歷史看陜西。”追溯歷史,古都西安更是歷經十三個王朝,擁有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正因如此,古老的西安城以其濃厚的文化韻味和淳樸的西北民風,使得無數文人、游客流連忘返。來到陜西,除了要吃著名的羊肉泡饃和傳奇餃子宴之外,還一定要嘗嘗正宗的陜菜。說到正宗陜菜,那就不得不提西安飯莊。
歲月變遷同見證 身懷技藝知奉獻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間的流逝,西安飯莊從民國時期走到了今天,如今仍然以其豐富的飲食文化讓人們贊不絕口,它是古城西安歲月變遷最好的見證。
陜菜除繼承了周秦漢唐的釀、烤、湯爆、煮、炸、燉、蒸、燴、溫拌等技藝外,還吸收了多菜系的扒、涮、火靠、煎等制法。在口味上陜菜形成了鮮、香、酸、辣、咸的特色,注重菜品和小吃的原色、原形、原汁、原味,講究辣而不爆,酸而不烈。1932年西安一百多家飯館聯合成立“西安館子業同公會”時,西安飯莊已有一百二十種名菜點。時至今日,西安飯莊的葫蘆雞等傳統名菜和百余種傳統風味小吃依然常年供應。
常駒成師傅飛火炒金邊白菜。
常駒成師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傳承人,從他1977年來到西安飯莊距今已有38年,今年常師傅61歲,已步入花甲之年的他仍然精神抖擻,神采奕奕。當問道為何不退居二線,頤養天年時,常駒成說:“我從1977年來到這里,如今是店里工作時間最久的廚師了,我對西安飯莊有感情。我的孩子都已成家立業,生活都很好,我就想在我身體還硬朗的時候能再為飯莊做點事。”老一輩的人們是可愛而可敬的,他身懷技藝,生怕不親自操刀而手藝生疏;他熱愛廚房,將此生的智慧都賦予它也無怨無悔。
常駒成師傅制作傳統名菜葫蘆雞。
與時俱進要創新 名菜永遠是亮點
歷來每一家飯莊都有自己的招牌菜品,西安飯莊也不例外,常駒成介紹說,“名菜永遠是餐飲行業的亮點。西安飯莊有十大傳統名菜,葫蘆雞、牡丹腰絲、三皮絲、口蘑桃仁氽雙脆、水晶蓮菜餅、蘭花金錢釀發菜、枸杞燉銀耳等等。其中牡丹腰絲用烹調技法‘熗’制作而成,是陜菜系列中熗菜的代表。十大傳統名小吃有千層油酥餅、金線油塔、泡泡油糕、黃桂柿子餅、棗肉沫糊、薺菜春卷等。此外,還有盛唐皇宴、西府小吃宴等五大陜菜宴席。”他還談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老百姓的飲食習慣也有了很大改變,我們在保留傳統菜品精華的同時加以創新,使創新的菜品口感和味道更加豐富好吃。在創新發展的大背景下,對菜品的創新也是跟上時代步伐最好的方法。”
常駒成師傅制作對燙面、油溫及技法要求極高的泡泡油糕。
坦蕩灑脫重廚德 傳承人詮釋非遺文化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淡泊名利,歸田隱居。一畝田地,一杯清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朝陽為伴和明月對酌,再不提江湖往事,唯愿得一知己,天長地久。雖然常駒成不是詩人,沒有吟詩揮毫,但他同樣擁有文人的無拘灑脫之情和淡泊名利之心。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雖然憑借手藝獲得了傳承人的稱號,聽起來特別高大上,但無論給我的名頭是什么,我依然是一名是廚師,是為老百姓做飯的,并沒有那么神秘那么高深。我和飯莊其他廚師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家尊重我喚我一聲‘師傅’,其實對于陜菜我也還在不斷學習和探索之中。”
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駒成作為非遺技藝傳承人他重廚德,輕名利,講品質。對年輕的廚師,常駒成只有八個字:“練好本事,等待機遇”。而他的質樸,他的淡泊名利,他的踏實肯干,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最好的詮釋。
西安飯莊--盛唐皇宴
下一篇
沒有了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祭祀神靈驅惡攘邪有關十面鑼鼓是陜西地方民間舞蹈之一陜西非遺有哪些,將社鼓社鑼用“背弓”架掛于胸前陜西非遺有哪些,另有一名馬鑼手指揮敲擊陜西非遺有哪些的民間社火及氏族社祭鼓舞陜西非遺有哪些,因鼓數為十面鑼十面而得名屬于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