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莉莉 責編/王艷玲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運營總監。 研究方向:非遺手工藝、視覺傳達、公共藝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手工藝蘊含著中國文化的視覺基因和審美意境。非遺來源于日常生活,更應當回歸于當代生活。如何幫助非遺手工藝
中新經緯2月8日電 “文旅之聲”微信號8日消息,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明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活動測算標準為每人每年2萬元,地方可根據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的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活動評估結果和財力情況,適當增加或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在皖北臨泉,人們除了趕大集、備年貨,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活動也活躍起來。農歷臘月二十八的上午,陽光明媚,溫暖如春。臨泉縣長官雜技小鎮花戲樓門前的廣場上歡聲笑語,鼓舞悠揚。一場具有皖北濃郁特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肘閣表演熱鬧舉行,《花木蘭從軍
縱覽客戶端訊(康瑞珍 通訊員趙麗蘋、王欣欣)為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弘揚當代價值,帶給廣大群眾一個歡樂祥和的新春佳節,1月14日,2023年河北省“文化進萬家 非遺過大年”活動在河北博物院正
“‘封’和‘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概念,所謂‘藏諸名山,以待后人’,是用封藏的形式等待時間歷練,生命成熟。”3月4日,二月二龍抬頭,2022瀘州老窖國窖1573封藏大典在酒城瀘州舉行。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在線觀禮,感受中國名酒瀘州老窖“春釀”和“封藏”
6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弦樂器非遺中國重慶瑰寶,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非遺中國重慶瑰寶,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詩經尚書等文獻中都對這一藝術形式有所記載2003年11月非遺中國重慶瑰寶,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
清代確立蜀繡非遺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中國四大名繡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蜀繡非遺,真可謂流派繁衍蜀繡非遺,名手競秀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2006年5月20日,蘇繡經國務院。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
3泉州提線木偶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市非遺傳承人名單,古稱懸絲傀儡,源于秦漢據文獻記載,至遲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邊地區流行此后歷經宋元明清以至當代,傳承不輟至今保存700余出傳統劇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構成泉州市非遺傳承人名單的獨有劇種
”西門村老年協會會長83歲浙江非遺文化有哪些的汪玉庠老人指著抬閣說,去年北侖區文化部門到西門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得知西門村曾有過抬閣,希望村里重新挖掘整理制作,后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也專門派人來調查,告訴浙江非遺文化有哪些他們全寧波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