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由文化和旅游部(簡稱"文旅部",機構改革前為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入名錄的非遺項目堪稱“國寶”。
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化,國家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并制定"國家+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21年先后批準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項目總計2161項。
二、甘肅省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截止2021年,甘肅省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有83項,前四批合計68項,第五批15項。
從數量上來說,定西市(10項)、臨夏回族自治州(11)、甘南藏族自治州(13)三地州超過了10項,處于第一梯隊;蘭州市(5)、天水市(8)、酒泉市(6)、張掖市(5)、武威市(6)、隴南市(5)、慶陽市(5)處于第二梯隊,數量在5-8項。嘉峪關市(0)、金昌市(1)、白銀市(2)、平涼市(3)處于第三梯隊,數量在3項及以下。
從非遺門類來說,83個項目中民間文學7種,傳統音樂12種,傳統舞蹈11種,傳統戲劇11種,曲藝7種,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種,傳統美術9種,傳統技藝11種,傳統醫藥2種,民俗12種。
從項目保護地的角度來說,蘭州市、張掖市肅南縣、武威市涼州區、定西市岷縣、臨夏州永靖縣、甘南州的數量均超過了3項,尤其是定西市岷縣數量達到了6項,在所有縣級單位中遙遙領先,占據定西市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半壁江山。
三、武威市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武威市下轄涼州區、天祝縣、民勤縣、古浪縣三縣一區,目前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項:涼州區保護的有涼州攻鼓子、涼州賢孝、河西寶卷·武威3項,天??h保護的有華銳藏族民歌、華銳藏族唐卡2項,民勤縣保護的有民勤曲子戲1項,古浪縣目前沒有國家級非遺項目。
作者簡介: 趙大泰,陜西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研究生畢業,教育碩士,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主編出版非遺專著《涼州賢孝之“二十四孝”》《 涼州賢孝之“三十六記”》 ,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現供職于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
編 排 :吳 燕
責任編輯 :趙大泰
編 審 :李元輝
? 來源: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