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全面提升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化水平。3月22日,由省委宣傳部指導,山西大學、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設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在太原成立。
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極為豐富。2005年山西省正式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十幾年來,通過各級黨委政府、機構、非遺項目保護主體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已逐步構建起了比較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系。截至2023年,我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8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49人,數量均位列全國第三。
為進一步推動我省非遺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應運而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是在省委宣傳部指導下山西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由山西大學、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的原則合作共建而成,是整合政府主管部門、高等院校、相關研究機構、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非遺傳承基地等多方力量,依托山西大學優勢學科資源建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和利用的綜合性平臺。
該研究院主要服務于我省的非遺系統性保護研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非遺與鄉村振興、非遺與特色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山西非遺大數據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等非遺保護傳承和研究工作。“立足山西,輻射華北,面向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成立對于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工程,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推動我省非遺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省文旅廳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據悉,研究院將陸續出版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年度藍皮書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山西省保護成果叢書第一輯(10冊);聯合申報國家重點課題,創建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開展省級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活動;開展非遺校園推廣活動;建設山西非遺資源大數據中心;舉辦黃河流域非遺與三晉文化學術交流會,打造國內知名非遺學術論壇。
采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麗娜
非遺是歷史的回聲,也是先輩智慧的結晶,更是華夏兒女共同的記憶與財富。請圍繞“非遺”這一話題,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或觀察,講述一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故事。火壺表演展現的不僅是美麗的景象,更是傳統文化的承載。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日前發布“第一批上海市非遺傳承人社區傳承工作室”名單。華興富:1946年生,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撕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
1.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是什么時候提出來的?25屆大會上通過《保護傳統文化和民俗的建議》,用“傳統文化和民俗”來表述“非物質文化遺產”。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最終明確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
新世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竣工新世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竣工,嘉賓簽到處。新世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陳設的展板。新世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竣工典禮現場,與會人員認真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