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個世紀的文化遺產保護實踐,讓我們逐漸認識到文化遺產中“物”與“人”的本質差異:前者呈現歷史,又被時間銷蝕,具體的“物”嵌入文化遺產時因其唯一性而價值顯著;后者傳播歷史,依賴時間繁衍,具體的“人”創造文化遺產時因其卓越性而影響深遠。前者由后者嵌入文化遺產,后者因前者實踐其智慧與創造力。也就是說,“物”的唯一性與歷史性,成就了物質文化遺產的功用與知識;“人”的創造性與傳承性,成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感與智慧。當然,“物”與“人”是文化遺產的“兩面”,“物”因“人”而精妙絕倫,“人”因“物”而聞名遐邇?!叭恕迸c“物”相得益彰,文化遺產作為一宗優秀的歷史作品得以面世傳承。在這個意義上說,國家非遺傳承人保護制度既是時代使然,也是文化遺產的內在要求。
現代化與全球化是非遺保護運動的基本語境,其主要影響在于人類居住形態的城鎮化與生產生活形態的市場化,因此,非遺的城鎮化過程與市場化保護,成為我們思考國家非遺傳承人保護制度的基本前提。
理解現代化與全球化的一個維度是文化轉型。傳統農業生活、傳統價值觀念、傳統生產模式,都在新的生產關系中發生變化,現代生產與消費,全球流通與創新,極大影響了本土文化的發展與選擇,順應市場社會、融入全球過程,成為當代文化轉型的典型特征。傳承人的生活空間與文化歷史正從鄉村轉向城鎮,這種轉向,既是空間的轉向,也是方式的轉向。歷史的遺產有一種現實的慣性進入當代生活,其前提是傳承人必須進入當代生活??雌饋磉@是個假問題,當代的傳承人怎么還需要進入當代生活呢?仔細想來,這個問題需要嚴肅討論。
當代生活的不平衡性決定了不同群體、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轉型狀態。整體上看,發達地區的轉型更快、更全面、更深入,落后地區的轉型相對較慢、程度較低。從傳承人的例子來說,同樣在當代的時間范疇中,一些傳承人就沒有進入當代市場生活,更沒有在全新的生產關系中將其傳承的遺產帶入當代生活。相反,部分傳承人積極參與當代市場生活,塑造自己全新的當代人身份,重新激活文化遺產的現實功能,“人”的創造性喚醒了“物”的當代價值,由此,傳承人進入當代生活,帶來了非遺的新生命。
正因為我們將傳承人與當代生活緊密地關聯起來,所以我們才發現今天的國家非遺傳承人保護制度特別重要,它不僅從基礎權益上保障了傳承人的文化遺產傳承地位,更重要的是,強調了鄉村傳承人與都市傳承人的不同價值,尤其對都市傳承人的保護予以更具探索性價值的關注。而當前鄉村振興視野下的國家戰略,既有利于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也利于傳承人在鄉村振興的宏大語境下進入當代生活。
(作者單位:信陽學院文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孫正國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