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召開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新聞發(fā)布會,介紹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相關情況。發(fā)布會上,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介紹了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以下簡稱“中國非遺博覽會”)總體情況。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 楊倩/攝
談及本次中國非遺博覽會“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主題意義時,王晨陽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找到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yǎng)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為我們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本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的主題,就是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指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傳統(tǒng)表演藝術、傳統(tǒng)工藝、傳統(tǒng)醫(yī)藥、民俗等多個門類,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與現實生活相融相通的過程中,始終發(fā)揮著以文化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比如,豐富的非遺實踐是鄉(xiāng)村振興的有機組成部分、生動內涵和重要資源,將為鄉(xiāng)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和豐厚滋養(yǎng)。非遺關系到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身份標識和價值追求,有助于增進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在鞏固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堅持“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的理念,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比如,本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主展館在策展設計上,以“天地人和”為脈絡,分別與4個板塊相對應。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板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非遺保護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在“大運河沿線非遺展”板塊,大運河作為“流動的文化”,既是時間上的奔流,也是地理空間上的連通,體現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也展示了非遺在溝通南北、連接東西,促進交流交往交融方面的獨特作用;在“非遺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展”板塊,非遺的承載者和傳遞者是人,鄉(xiāng)村振興主要靠人來實現,所以這一板塊集中展示了廣大非遺傳承人帶動村民居家就業(yè)、促進鄉(xiāng)村產業(yè)發(fā)展方面的探索實踐和成果;在“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展”板塊,以“和”為核心,展示了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產生活、心靈修養(yǎng)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和諧相處的思想理念。非遺是凝聚人心的紐帶,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非遺保護傳承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挖掘非遺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營造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社會氛圍,推動非遺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共情共鳴,才能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xù)。我們希望通過中國非遺博覽會這一平臺,讓人民群眾共享非遺保護成果,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責編:郝君子舉報/反饋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xiāng)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