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飯人,干飯魂
我們都是干飯人~
在假期你都安排了啥子好吃的?
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水煮肉片、
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鍋肉、
泡椒鳳爪、燈影牛肉、口水雞……
身在四川最不缺的就是美食
而作為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
近日又有好消息傳來
6月10日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公布
四川14個項目入選
“川菜烹飪技藝”
這次也成功躋身其中
此次入選的來自哪里?
有什么特色?
快來看看有你家鄉(xiāng)的嗎?
↓↓↓
近日,國務院發(fā)布通知稱,國務院批準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
四川入選項目有:藏棋、青城武術、滑竿(華鎣山滑竿抬幺妹)、端公戲(旺蒼端公戲)、藤編(懷遠藤編)、彝族刺繡(涼山彝族刺繡)、川菜烹飪技藝、彝族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涼山彝族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龍舞(安仁板凳龍)、藏族唐卡(郎卡杰唐卡)、釀醋技藝(保寧醋傳統(tǒng)釀造工藝)、手工制鞋技藝(唐昌布鞋制作技藝)、中醫(yī)診療法(李仲愚杵針療法)以及綠茶制作技藝(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共14項。
其中,成都有青城武術、藤編(懷遠藤編)、手工制鞋技藝(唐昌布鞋制作技藝)3個非遺項目上榜。
1、川菜烹飪技藝川菜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
川菜分為三派:蓉派(上河幫)、渝派(下河幫)、鹽幫派(小河幫)。
上河幫川菜即以川西成都、樂山為中心地區(qū)的川菜;
小河幫川菜即以川南自貢為中心的鹽幫菜,同時包括宜賓菜、瀘州菜和內江菜;
下河幫川菜即以老川東地區(qū)達州菜、重慶菜、萬州菜為代表的江湖菜。
攝圖網(wǎng)_500919899
川菜以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并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并以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聞名,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采眾家之長,善于吸收和創(chuàng)新。
攝圖網(wǎng)_501266167
四川人幾乎每戶幾乎都有代代相傳的川菜烹飪手法,烹飪手法、菜品口味等大體上相同,在做法和用料上有細微差別。所以你最愛的川菜是哪一道菜?
溫馨提示:關注【成都本地寶】微信公眾號,聊天框發(fā)送【美食】,即可購買端午美食特惠票。
2、藏棋藏棋是自古以來就流行的一種類似圍棋的棋類技藝游戲,在古代時大多在藏族上層統(tǒng)治階級中流行又叫“多眼棋”、“多目戲”。在四川阿壩州一帶較為流行,是人們平常生活中的一種休閑娛樂方式。另外,藏棋在與我國接壤的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也有流傳。
攝圖網(wǎng)_501173502
3、青城武術發(fā)源并流傳于都江堰市青城山地區(qū)的武術拳種總稱。其與道家修煉的“外活四體,內活經(jīng)絡,修命強身”的“運動”息息相關,是一門理法精深、體用兼?zhèn)洹⑾到y(tǒng)完整的武學體系。
攝圖網(wǎng)_500881716
4、滑竿(華鎣山滑竿抬幺妹)滑竿抬幺妹在華鎣山已流傳100多年。在古時,年輕漢子將漂亮的幺妹抬上華鎣山,拜佛觀景,奪得第一、二、三名的不但能獲大獎,而且絕大多數(shù)被幺妹看中,選為郎君。廣安建區(qū)設市以來,華鎣山多次舉辦"滑桿抬幺妹民俗趣味體育比賽",每次比賽,數(shù)十位幺妹及滑桿參賽,頗為壯觀,參觀者數(shù)萬人,場面熱鬧非凡。
5、端公戲(旺蒼端公戲)旺蒼端公戲產生于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流傳于四川省北部米倉山南麓旺蒼縣境內及陜南山區(qū)。旺蒼端公戲是旺蒼民間儺戲。儺是上古時代先民以驅鬼逐疫、酬神納吉為目的的祭祀形式,已延綿數(shù)千年。其以巫師歌舞戲劇為載體,涵蓋了原始宗教、民情民俗、文學藝術等諸方面的內容,其表現(xiàn)形式又集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繪畫、書法、雕刻、剪紙之大成,具有極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
6、藤編(懷遠藤編)懷遠藤編起源于一千多年以前的懷遠古鎮(zhèn),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藤制品密實、堅固、輕盈,所產器具除傳統(tǒng)的桌椅、茶幾等,如今也用于衣柜、家庭裝修,古雅而不乏時代新意,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均適應于不同的環(huán)境。
7、彝族刺繡(涼山彝族刺繡)彝族刺繡是彝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傳承先輩文化的一種形式。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彝族刺繡種類繁多、豐富多姿、制作精美、異彩紛呈,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更是彝族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攝圖網(wǎng)_401352176
彝族刺繡一般都是以黑色和天藍色作底色;刺繡的紋案主要有:日月、星星、雞冠、云彩、波浪、牛角、牛眼、鐵環(huán)、蟹、羊角、窗格、蕨基、穿山門、雞腸、火鐮、馬牙、彩虹等;刺繡手法變化較多,有墊繡、引繡等。
8、彝族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
(涼山彝族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穿斗式”榫卯結構是彝族建筑的典型代表,深受彝族民眾的喜愛,在涼山州地區(qū)保存較為完好。其建造技藝對研究彝族的社會歷史文化、建筑美學等非常有價值。
9、龍舞(安仁板凳龍)安仁板凳龍指產生于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qū)安仁鄉(xiāng)、流傳于周邊達川區(qū)麻柳、檀木、花紅鄉(xiāng)、東興、大灘等20余個鄉(xiāng)鎮(zhèn),以板凳為道具的一種地方傳統(tǒng)舞蹈,是“湖廣填四川“時湖南籍移民引入的,由鄉(xiāng)民世代相承,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安仁板凳龍工藝原始,形狀古樸,通常以長條木凳為基礎,在其上用竹篾條彎制成龍頭、龍身,以稻草、包谷殼等幾種農作物秸稈裝飾,象征五谷豐登;以板凳的四只腳作為龍腿,寓意四季平安;每條龍由三名男性表演,取意三陽開泰。
10、藏族唐卡(郎卡杰唐卡)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tǒng)上是全部采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圣。
攝圖網(wǎng)_500381986
11、釀醋技藝(保寧醋傳統(tǒng)釀造工藝)保寧醋是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保寧鎮(zhèn)的地方傳統(tǒng)名優(yōu)特產,屬于中國四大名醋之一。保寧醋以地名(今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保寧鎮(zhèn))俗稱,始于五代唐長興元年(公元936年)設保寧軍治時,距今已有1078年歷史。
攝圖網(wǎng)_500806183
其以麩皮、小麥、大米、糯米為原料,用砂仁、麥芽、山楂、獨活、肉桂、當歸、烏梅、杏仁等多味開胃健脾,促進血液流動的中藥材制曲,取觀音寺瑩潔甘冽、沸而無沉之唐代古“松華井”之優(yōu)質泉水(古稱觀音圣水)精釀而成,近百年來被人們譽為川菜精靈。
12、手工制鞋技藝(唐昌布鞋制作技藝)川西手工布鞋技藝起源于明朝,興盛于清末,其中以唐昌布鞋為代表。在制作工藝中,毛邊槽眼布鞋鞋底、鞋幫等基礎工序為川西獨有。一雙毛邊千層底布鞋需要經(jīng)過32道工序,才能最終成型。
攝圖網(wǎng)_500641558
13、中醫(yī)診療法(李仲愚杵針療法)杵針療法的特點是在治療疾病時,不用藥物,針具不刺入皮膚肌肉,故無破皮傷肌之苦,無交叉感染之慮。工具制作簡單,取穴精當,以杵針特殊穴位配以原絡穴、俞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下合穴、郄穴等特定穴為主,天應為導。杵針療法,集針砭按摩之長,承導引之術,融九宮河洛之法。手法簡易,操作簡便,易于推廣。
攝圖網(wǎng)_501631758
14、綠茶制作技藝(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蒙山茶”種植始于西漢,具有2000多年的種茶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素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的美譽,現(xiàn)為四川雅安特產。蒙山茶屬綠茶類,特色名茶品種主要包括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蒙頂黃芽、蒙山毛峰、蒙山春露茶,在制作上不發(fā)酵,制作工序因各茶種各有不同。
攝圖網(wǎng)_500429901
為這些傳統(tǒng)文化和技藝瘋狂打Call!
期待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揚
今天是端午假期第二天
如果在家無聊的話
長按下方二維碼
關注【成都本地寶】公眾號
關注“成都本地寶”
在微信對話框發(fā)送【端午】
查詢端午假期成都及周邊游玩和活動匯總
END成都本地寶每天都為您帶來本地民生資訊!
右下角點個“在看”
讓小編漲工資一毛!
成都本地寶每天都為您帶來本地民生資訊!
投稿 & 合作 & 建議 & 聯(lián)系
合作QQ | 4009999087(注:手機QQ添加時,若無法找到,請選擇“找公眾號”即可添加)
合作電話 | 400-9999-087
本文由成都本地寶編輯整理發(fā)布
素材來源:成都發(fā)布、本地寶綜合
文字 |芃蕪
排版 | 芃蕪
插圖 | 攝圖網(wǎng)
右下角點個“在看”
小編的午餐加個雞腿!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成都城市服務專題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jīng)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huán)境職業(yè)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qū)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fā)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qū)、街區(qū)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tǒng)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chuàng)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chuàng)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