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花燈進霧本桃花源
彌渡的花燈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彌渡人的驕傲。
“花燈之鄉”、“民歌之鄉”、“小河淌水的故鄉”、“全國文化先進縣”……這一系列的標簽曾一度成為彌渡人對外介紹家鄉時常常提起的熱詞。如今,彌渡著力挖掘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著力保護傳承以彌渡花燈和民歌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出彌渡“非遺”進景區,讓彌渡花燈在景區“活色生香”。
彌渡花燈進彌渡“東谷梨花”景區
游客劉先生在賞完2022年東谷梨花節后感嘆:“我本來是沖著'民歌之鄉'來的,沒成想花燈這種有意思的表演也一并在景區看到了。花海、歌海,再加上這么有歷史厚重感的花燈,這一趟來得實在是值了。”
文化遺產工作重在“傳承”和利用。用好彌渡花燈、彌渡民歌這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各景區植入花燈、民歌等特色民族文化元素,以參觀非遺表演、參與非遺體驗等方式,將非遺與旅游景區融合,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為旅游發展提供新而持久的引擎動力。同時,也讓文化遺產“活”在了當下。
彌渡花燈進小河淌水?白崖城景區
2021年,彌渡確定了建設名副其實的“小河淌水?幸福彌渡”的目標,“泡溫泉、品美食、賞花燈”成為了彌渡文化旅游的新熱詞,以特色文化挖掘利用+旅投公司運營+景區景點管理+旅游線路推出+A級景區創建為抓手,全力打響“小河淌水”旅游品牌。
彌渡非遺進小河淌水?密祉景區
2021年9月,彌渡縣成功創建并掛牌“小河淌水?密祉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22年3月功創建小河淌水?天生橋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小河淌水?白崖城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創建在穩步推進。
同步推進的“非遺”進景區——讓彌渡的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景區碰撞融合,正在豐富游客的文化旅游體驗,為鄉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彌渡花燈進小河淌水?天生橋景區
未來,彌渡還將精心組織文化進景區、非遺進景區等系列活動,繼續推動文化遺產與旅游的不斷融合發展,讓“非遺”在旅游中“活”起來,得到活態傳承,得到強力彰顯。同時,用文化塑造旅游景點的靈魂和內涵,讓文化因旅而彰,實現“聽著民歌逛景點,賞著花燈游彌渡”,打造出真正人文薈萃、文化繁榮的詩意的“小河淌水”彌渡旅游景區。
文 /滿天 李曉玲
圖 /縣文化館 苴力文化站 密祉文化站
編輯 /許亞青
責編 /向曉英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